当期免抵税额是指出口应退税额抵顶内销税额的部分,这部分是不退税的。
当期免抵税额是指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出口应退税额与内销应纳税额之间相互抵减后剩余的部分,当期免抵税额是当期免抵退税额减去当期应退税额后的余额,这一概念在“免、抵、退”税制度中尤为重要,它反映了企业因出口业务而获得的退税优惠,以及这些退税如何在内销业务中进行抵扣。
一、详细解释
1、基本概念:当期免抵税额是指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由于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与退税率之间的乘积数(即免抵退税额)大于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因此多余的部分不退税,而是用于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这部分被抵扣的税额就是当期免抵税额。
2、计算方法:当期免抵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是根据企业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和退税率计算得出的总应退税款;当期应退税额则是根据企业内销货物的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额。
3、作用:当期免抵税额的存在,使得企业在享受出口退税的同时,也减轻了内销业务的税负,它不仅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出口业务,还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当期免抵税额还可以作为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基数,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税务负担。
二、举例说明
假设某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当期内销货物取得不含税销售额150万元,外销货物取得收入115万美元(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为1:6.8),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3%,出口退税率为6%,该企业当月外购原材料取得进项税额专用发票,注明进项税额为100万元并在当月确认抵扣。
根据上述信息,我们可以计算出: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 = 115万美元 × 6.8 × 6% = 46.92万元
内销货物应纳税额 = 150万元 × 13% 100万元 = 85万元(表示有留抵税额)
由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大于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因此需要计算当期免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 =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 内销货物应纳税额 = 46.92万元 (85万元) = 131.92万元
但这里的131.92万元实际上包含了内销货物的留抵税额85万元,因此真正的当期免抵税额应该是:
当期免抵税额 =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 内销货物应纳税额(不包括留抵税额) = 46.92万元 0 = 46.92万元
这意味着,该企业可以将46.92万元的出口退税用于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但由于内销货物存在留抵税额,因此实际需要缴纳的税额为0,多余的46.92万元将作为当期免抵税额进行处理。
三、表格示例
项目 | 金额(万元) |
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 | 150 |
外销货物收入(美元) | 115万 |
汇率 | 1:6.8 |
增值税税率 | 13% |
出口退税率 | 6% |
外购原材料进项税额 | 100 |
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 | 46.92 |
内销货物应纳税额(不包括留抵税额) | 0 |
当期免抵税额 | 46.92 |
四、注意事项
当期免抵税额不是企业期末留抵税额,也不是企业次月的期初留抵税额,它是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由于出口退税和内销应纳税额之间相互抵减而产生的一个特定概念。
当期免抵税额可以作为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基数,但具体计算方法可能因地区和政策差异而有所不同。
企业在进行税务处理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税法规定进行操作,确保税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五、FAQs
Q1:什么是当期免抵税额?
A1:当期免抵税额是指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由于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与退税率之间的乘积数(即免抵退税额)大于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因此多余的部分不退税,而是用于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这部分被抵扣的税额就是当期免抵税额。
Q2:如何计算当期免抵税额?
A2: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当期免抵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是根据企业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和退税率计算得出的总应退税款;当期应退税额则是根据企业内销货物的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额,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企业在享受出口退税的同时,有多少税额被用于抵扣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