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保全是税务机关为防止纳税人逃避税款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包括冻结存款和扣押财产等。
税收保全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确保国家税收的及时征收和纳税人义务的履行,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税收保全的概念、措施、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1、税收保全的定义:税收保全是指税务机关在规定的纳税期限之前,对由于纳税人的行为或者某种客观原因,致使以后的税款征收不能保证或难以保证而采取的限制纳税人处理或转移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预防纳税人逃避缴纳税款的义务,以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使税收收入得以保全。
2、税收保全的对象:税收保全行为主要针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不包括扣缴义务人和非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且不包括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
3、税收保全的措施
措施类型 | 具体操作 | |
冻结存款 | 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 |
扣押、查封 | 扣押、查封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 | |
进一步措施 | 经局长批准,可以扣缴税款;依法拍卖、变卖抵缴税款。 |
4、税收保全的程序
步骤 | 描述 | |
责令限期缴纳 | 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 | |
提供担保 | 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转移、隐匿财产迹象的,责令其提供纳税担保。 | |
实施保全措施 | 若纳税人不能提供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 |
解除保全措施 | 当纳税人按规定缴纳税款后,税务机关应在1日内解除税收保全。 |
5、税收保全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和第五十五条分别规定了税务机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这些条款明确了税收保全措施的类型、方式、对象、流程以及期限等具体内容。
6、税收保全的立法现状:税收保全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税款征收保障制度,我国《税收征管法》也规定了这一制度,具有结构清楚、语言简洁、操作便利、责任明确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税收优先权问题、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问题等。
7、税收保全的注意事项
- 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避免程序违法。
- 对于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得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 税务机关在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应妥善保管被查封、扣押的财产,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8、相关问答FAQs
问:什么是税收保全?
答:税收保全是指税务机关在规定的纳税期限之前,对由于纳税人的行为或者某种客观原因,致使以后的税款征收不能保证或难以保证而采取的限制纳税人处理或转移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措施。
问: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答:税务机关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可以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税收保全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确保国家税收的及时征收和纳税人义务的履行具有重要意义,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时,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妥善保管被查封、扣押的财产,纳税人也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按时足额缴纳税款,共同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