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配建是指企业或个人主动为公共设施或社会福利设施提供搭建物资、技术、劳动力等资源,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行为。

无偿配建是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企业或个人按照政府或相关部门的要求,主动为公共设施或社会福利设施提供搭建物资、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而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行为,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定义与目的
定义:无偿配建是指企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根据土地出让合同或相关协议,需建设并无偿移交给政府的公共设施或保障性住房,这些设施通常包括学校、医院、公园、道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
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无偿配建也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种手段,旨在稳定地价和房价。
2、实施方式
土地出让条件:在土地拍卖或招标过程中,政府会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无偿配建的要求,要求开发商在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或其他公共设施。
竞拍模式:在一些地方,政府采用“限地价、竞配建”的模式,即在土地竞拍价达到上限后,转为竞拍配建面积,出价最高者获得土地使用权。
产权归属:无偿配建的设施产权归政府所有,开发商需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将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指定的机构。

3、税务处理
契税:无偿配建的设施在税务处理上视同销售,需要缴纳契税,契税的计税依据通常是开发企业实际承担的全部建造成本。
增值税:对于无偿移交的配建房,如果初始登记在开发企业名下,再变更登记至政府部门,应视同销售不动产,按视同销售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
土地增值税:无偿配建的设施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按同期同类产品平均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其收入,并依法扣除相关成本费用。
企业所得税: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等行为,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并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无偿配建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无偿配建的两个具体案例分析:
1、案例一:N市的竞配建产权房
背景:N市政府为了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采用了“限地价、竞配建”的土地拍卖模式。

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无偿移交涉及的税费如何处理成为争议焦点,一些税务机关认为应视同销售缴纳税款,而开发商则认为这会增加企业的实际税负。
解决方案:通过明确无偿配建的有偿属性,将配建成本计入土地成本,从而合理确认视同销售收入和相关税费。
2、案例二:经济适用住房的配建
背景: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应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住房,并无偿移交给政府。
实施:开发商在项目规划时需考虑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并在项目竣工后将其移交给政府指定的住房保障机构。
效果: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量,还提高了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水平。
无偿配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行为,它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无偿配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税费处理、产权归属等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无偿配建的顺利实施。
以上就是关于“无偿配建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朋友们可以点击主页了解更多内容,希望可以够帮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