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管理内容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通过全系统预防维修和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护活动。
TPM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TPM的定义与目标
定义: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PM)是一种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以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
目标:通过设备维护的改善来推动企业的整体改善,包括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减少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
2、TPM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TPM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最初被称为“生产维护”(Productive Maintenance,PM),后来,日本在引进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发展形成了TPM管理体系。
发展:TPM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成功实施,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提高设备效率和生产效益的重要工具。
3、TPM管理的五大要素
追求生产系统效率极限:TPM致力于通过设备维护的改善来推动企业的整体改善,实现生产系统效率的最大化。
构筑防止所有灾害、不良、浪费的体系:TPM强调通过全员参与和团队合作,从意识改变开始,使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构筑一个能够防止各种灾害、不良和浪费的体系,最终实现“零”灾害、“零”不良、“零”故障的目标。
从生产部门发展到所有部门:TPM的实施从生产部门开始,但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部门,而是逐渐发展到开发、管理等所有部门,形成一个全面的管理体系。
全员参与:TPM强调全员参与,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作业者都要参与到设备维护和管理中来,形成一个共同推动改善的氛围。
通过动机管理推进:TPM通过动机管理,即自主的小组活动来推进改善活动的进行,通过组建自主的小组,让员工自主地进行问题识别、分析和改善活动,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TPM管理的八大支柱
自主维护:操作员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培养员工“自己的设备自己维护”的意识。
计划维护:制定并执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计划。
个别改善:针对设备或生产过程中的特定问题进行的专项改善活动。
设备初期管理:在设备引进阶段就进行充分的管理和规划。
品质保全:通过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人才培养: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事务改善:涉及与生产相关的管理事务的改善和优化。
环境安全:关注员工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5、TPM管理的推进步骤
准备阶段:成立TPM推进小组,明确推进目标和计划;制定TPM管理制度和标准;开展TPM宣传和培训。
实施阶段:实施6S管理,改善生产现场的环境和秩序;建立设备保养计划和预防性维护措施,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建立并激励设备操作者小组,通过小组活动解决设备问题和推动改进。
巩固阶段:归纳经验教训,持续改进TPM管理工作;定期对TPM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TPM管理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6、TPM管理的效果与意义
效果:通过导入和推行TPM管理可以带来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过高、生产过程控制不严、生产现场脏乱不堪、产品质量或成品率低下、员工缺乏参与公司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等问题的解决。
意义:TPM不仅是一种设备维护方法,更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合作,通过改善人和设备的体质来实现企业的体质改善,TPM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支持、员工的积极参与以及持续的培训和改进活动。
TPM管理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它要求企业在设备管理、人员培训、流程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和改进,通过实施TPM管理,企业可以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满意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